当前位置:川藏线包车旅游网生活英文儿歌家庭称呼歌对比:学生营养餐 国外怎么吃
英文儿歌家庭称呼歌对比:学生营养餐 国外怎么吃
2022-05-28

自免费午餐计划实施以来,印度小学生的出勤率大大提高。在情况较好的安得拉邦和北方邦,目前多数学校的学生出勤率达到100%。免费午餐也带动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印度的研究报告指出,免费午餐计划实施后,多数学校增添了厨房、储存室、饮水设备、烹饪器具等。报告还显示,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对午餐质量满意。

在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教育名著《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学生们每次吃饭前,总会集体合唱一首校长用英文儿歌《划船歌》改编的《吃饭歌》,然后一起吃“海里的东西”和“山上的东西”,把一顿饭吃得有滋有味。前不久,笔者到日本东京荒川区的中小学参观访问时发现,这样的学校午餐并非理想化的虚构,而是学校生活的一个真实片断。

当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全民性的学校免费午餐计划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例如,社区和村一级的项目实施情况还缺乏监督机制,有些学校厨师短缺,有些学校午餐食品与服务质量还不达标,甚至个别学校还发生过粮食掺假和盗窃现象。这些情况有待印度的进一步解决。

资助的营养标准也在不断提高。1995年,印度中央仅,每个在校生每餐应100克食物。2004年,对午餐的营养成分提出具体标准,每餐应为学生提供热量300千卡、蛋白质8至12克。2006年,标准提高到热量450千卡、蛋白质12克,六至八年级学生的午餐标准为热量700千卡、蛋白质20克。

今天,包括中小学午餐在内的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本期介绍部分国家推行学校午餐的举措,旨在博采众家之长,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吃上一顿营养、健康的午餐。

在日本的学校中,午餐并不是吃饱、吃好这么简单,而是“食育”的一个部分,是与饮食观念、膳食营养知识、饮食卫生安全和饮食文化等一系列关于营养学甚至人生观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食育”是德智体的基础

日本学校午餐的食物选择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为原则。笔者在学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饭、一荤一素两种菜、一碗豆腐酱汤、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学生的快餐盘中,颜色鲜艳、搭配和谐,见了使人胃口大开。有时,老师还会让孩子们进行艺术化的描述或想象,产生美的联想,爱上自己面前的食物。传统上,日本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很少有油炸食品。学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这些传统饮食习惯,其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在幼年形成,并影响人的一生。

印度:全体学生可享免费午餐

当前,如何让孩子在学校里吃上一顿有质量的午餐,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为此,我们特别推出这组,在国际视野下寻求实施学校营养餐的经验。

学校午餐有利于提高儿童入学率、出勤率、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教育指标,已经被很多国家或国际组织研究证明。事实上,让学生吃好午餐,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也能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这方面,日本走在了前面。

在免费午餐计划的执行中,各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邦下属的教育局和相关协调机构需要与邦规划局、食品公司等通力合作,为免费午餐计划提供必需的设备、粮食、人员,并进行监察与评估,提供符合要求的午餐。

为了推行免费午餐,印度中央和地方下足了力气,这项计划也罕见地得到了印度各政党的一致支持。目前,印度中央主要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具体工作的落实则由各邦的相关部门承担。印度主育的人力资源开发部从总体上负责管理、协调,代表中央与各邦教育局、印度食品总公司及相关机构进行资金和粮食等方面的联系与协作。

为保障《食育基本法》的顺利实施,日本制定了“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提出了9个到2010年必须达到的食育目标,例如“不吃早饭的儿童由4%减少到零”,“具有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的国民达到60%”。同时,日本将每年6月定为“食育月”,6月19日为“食育日”,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举行各种有关食育的活动。

[1]

“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嚼慢咽哟!要细嚼慢咽哟!”

从发粮食到提供热饭热菜,投入不断加大,营养标准逐步提高。中午时分,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市的一个街区小学沸腾起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涌向食堂窗口,排队领取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每天,这样的情景都会在印度各地同时上演,大约1.2亿的一至八年级学生正在享受这项全球规模最大的学校免费午餐计划。

为了午餐质量,多数学校会选择指定的信誉度高的平价商店购买原料。中央邦的学校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并邀请教师参与食物及调味品的采购。泰米尔纳德邦则成立了“午餐组织人”,由该组织选派工作人员和厨师参与学校午餐烹饪。

然而,由于财力不足,地方不愿增加预算压力,一些学校干脆把粮食直接交给家长,让孩子每天中午回家吃饭。许多贫困家庭卖了粮食换钱,孩子们还是得不到营养的补充。

从2005年起,日本所有小学开始配备正式的营养教师,对少食、偏食、肥胖的儿童进行个别指导,提供饮食咨询服务。日本还将食育的内容和方法写入校本教材,并作为知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让学生加深对农民和渔民的理解,更加珍惜“盘中餐”,不浪费一粒米。在生活课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生物、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亲自动手,把它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笔者在荒川区一所小学就看到低年级的小学生自己泡豆子、发酵,做味增酱。为了使学生对食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的学校还在附近的农村建立了水稻,让学生参观和学习水稻生产过程。

从简单的一顿午餐发展到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饮食科学、饮食习惯、饮食和饮食文化教育,可见日本教育工作者用心良苦。作为回报,日本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尤其是身高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增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也获得举世。

近年来,对学校免费午餐计划的投入不断增加。1995年,印度为该计划提供的资金约为44亿卢比(1卢比约合人民币0.14元),到2006年,投入资金达到301亿卢比。在2010-2011年度预算中,印度面积最小的果阿邦针对免费午餐计划的预算已达到1344.07万卢比。

其实,无论收费还是免费,无论供餐者是学校还是企业,要想让学生吃好午餐,都恪守一条准则,就是中小学生午餐营利的。过去,美国的学校午餐也曾出现过把番茄酱算作蔬菜,各种零食、饮料大举入侵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拨款的大幅下降。因此,要真正实现非营利,还要靠的大力投入和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如学校午餐那般丰盛,或许现阶段我们的学校并非都能做到,但是提前公布菜单,倾听家长学生意见的做法,却可以尝试。

在日本,学生和老师都在教室里用餐。开饭时,学生自己组成志愿者队伍,轮流值日,为大家服务。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厨师帽,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餐后,值日生不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把用过的牛奶纸盒一个个展开铺平,连用过的吸管也一根根捆扎在一起,送回集中处理。值日生分工明确,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环保。

民以食为天,食育的概念在日本明治时期就已产生,但当时主要是为解决饥饿问题,真正的食育还是始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近些年更成为提倡的一项全动。日本在2005年制定并实施了《食育基本法》。该法的序言指出:“现在应重新把食育作为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

午餐,与课程、教学、考试、分数相比,在学校里似乎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一顿饭没吃好,孩子们上课就会不宁;每顿饭都吃不好,孩子们就可能对他们的学校望而却步。中小学为学生提供午餐,作为一种先进的和实践,已经界各地开展起来,而且从一开始,它给学生的就不是一顿简简单单的饭,而是被赋予了社会保障、儿童发展、教育公平等多重含义。

在印度中央和民间力量的努力推动下,2001年年底,印度最高法院作出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裁决,强制要求各邦给学生提供烧熟的午餐,而不是硬邦邦的粮食。该裁决生效后,免费午餐的范围扩大到公立及公助学校所有一至五年级学生。2007年,免费午餐被纳入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将范围扩大到六至八年级学生。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普及学校午餐的国家,在该项目上都有着强烈的意愿,并将其纳入国家主流政策计划。许多国家都将学校午餐视为增进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一项有效举措。比如,法国将学生的家庭收入分为若干档次,并据此收取不同的午餐费用。而其他学校午餐推行得力的国家,减免学生餐费的标准也一目了然。

印度学校免费午餐的正式名称是“全国初等教育营养支持计划”,1995年由印度中央提出,最初面向全国农村、落后地区的小学生。当时,印度中央每天为受助的小学生提供100克大米或小麦,并提供粮食运输管理补贴。各邦则提供午餐需要的其他原料、人工和设备费用。

将每年6月定为“食育月”,6月19日为“食育日”